English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与新世纪扶贫开发

2000-12-26 来源:光明日报 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文元 我有话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扶贫开发

●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扶贫开发

●通过加强科普和教育带动扶贫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9年底的3400万,预计今年还将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3.7%。贫困人口的收入得到较快增长,人均占有粮食大幅度提高,农田、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就无时不在与贫困进行斗争。但是,把全社会力量广泛动员起来,按照统一部署,筹集巨额资金,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持之以恒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办得到。

我国在大规模扶贫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大为减少,但大多分布在地域偏辟、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已经脱贫的人口由于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遇自然灾害,很容易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把扶贫开发工作毫不动摇地进行下去。下个世纪的扶贫开发,首先是要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次,还要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使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向小康迈进。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综合考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具体想法是:

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扶贫开发。市场经济是以分工为前提的,而分工则是以比较效益为基础的。贫困地区大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品缺乏竞争力,影响了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市场运作引导生产要素加以重新配置,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公司加农户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通过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方式。

要通过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带动扶贫开发。城市是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要十分重视城市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购销两旺的市场是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器。因此要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精深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代理等第三产业和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这样,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就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起来了,又会创造许多非农就业岗位,加快农业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要特别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方便的交通,贫困地区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发展专业化的特色经济。

要通过加强科普和教育带动扶贫开发。造成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素质不高,缺少先进的实用技术和会经营的人才。因此,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村中小学校的作用。通过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发展校园经济,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等形式,培养农技人才,促进农业的品种的改良、新品种开发、先进技术的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和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扫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

要通过生态建设带动扶贫开发。贫困地区通常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因而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镇要加强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农村要大力控制水土流失,把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与25度以下“坡改梯”工程同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退耕还林要减少粮食产量,“坡改梯”则能增加粮食产量,二者同步推进,既使粮食总体不致减产,又可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还需扎扎实实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努力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轻人口对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